优质的教学理念,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班级精神是怎样形成的
发布时间:2018-01-05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

这段话简要概括就是,与品德贤良的人在一起,就会变成与之一样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化!”

“化”的基本含义是“改变”。从接受“化”的主体而言,班主任在理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愿意“化”者如何“化”;二是不愿意“化”者如何“化”。

愿意“化”者都怀有一颗主动接受的心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对于这些学生只要班主任努力营造高雅的班级精神即可。他们会沉浸在这种精神氛围当中追求自我完善与提升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是这种情况最完美的解释,成功就在于孟母给提供的良好环境,更在于孟子的主动学习模仿的精神,二者的完美结合奠定的“亚圣”未来的成功之道。

对于那些不愿意“化”者该怎么办呢?

一个有趣的实验可以让我们找到出路。实验者将五只猴子放在铁笼子里,在笼子的上方挂着一串香蕉。每当猴子跳起来抢香蕉的时候,笼子外面准备好的高压水龙就会把抢香蕉的猴子冲到。如此重复多次后,笼子里的猴子再也不动那香蕉了。于是实验者将其中一只猴子放出来,换另外一只进去。奇怪的事情出现了,新进入笼子的猴子看见香蕉上去就抢,这时原来的那四只猴子一齐过来将抢香蕉的猴子暴打一顿。几次后,那只新猴子也不动那香蕉了。就这样,实验者隔一个阶段换一只新猴子进去,最后笼子里的猴子都换成了新猴子,但奇怪的是这些新猴子同样谁也不去动那挂香蕉。

猴子之所以不动笼子里的香蕉,一开始由于“高压水龙”的存在,后来猴子成了自觉维护者。这期间的奥秘就是强迫适应----强制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学生不是猴子,对学生的强制需要强制者(教育者)具有较高的素养要求,也需要班级有较好的班级价值取向,即精神取向。

还需要说明的是,对学生的强制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不愿意到愿意这个过程最需要的就是沟通。沟通无极限,沟通是进行班级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

自此,班级精神的形成可以通过三条途径进行:一是熏陶,二是强制,三是沟通。

以上三途径并非建设班级精神的最高境界,因为这三条途径其本质上都是被动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第一位的和最显著地效果表现在一个人开始思考他是怎样一个人,开始深究这样一个问题,即在我身上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如果不能引导一个人视察自己,思索自己的命运,最巧妙地教育方法和措施也是徒劳的。”所以说,班级精神建设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的自主管理。只有主动构建自己精神世界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雅的人。

 


招生就业
完善的毕业后安排就业制度
招生就业:0531-66867777
查看详情
合作办学
顶级教育理念、低费用,高性价比
合作办学:0531-81167777
查看详情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531-66867777
联系电话:15606401046
联系电话:13280002019
查看详情
版权所有:济南应用技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鲁ICP备19061905号-2 技术支持:上海攸攸网络